短短15个月,为何外界却过出了“恍如隔世”的感觉?
7月15日,新浪科技援引小米相关人士及合作伙伴透露的消息称,小米造车即将迎来一个重大节点——在8月的一场公开活动上,雷军将会带着小米的工程样车亮相,随后开启一系列测试。
如果没有后续的辟谣,相信小米工程样车亮相的消息一定能够惊掉人们的下巴。
要知道,同样备受外界期待的苹果传说中的“iCar”汽车,仍旧处于“PPT”状态;早与外界心照不宣的百度,则通过与吉利合资成立集度汽车,和记电玩:才在今年4月份曝光了首款工程样车。
而如今正是缺人、缺技术、缺场地的小米,如此神速岂能不让人眼前一亮?
然而真实情况是,此消息被曝出不久后,便引来了小米公关负责人的回应,“绝无可能,这个小米相关人士一定不靠谱,请大家不要道听途说。”
其实仔细一想也就能很快辨别真伪,一向以“快”和“颠覆性”特质而引领一个时代发展的互联网企业,碰上了一个以“技术高度密集+重资产”为特征的汽车行业,必定有力难使,互联网企业造车想要快?却也快不得。
不要低估跨行的难度
一直以来,笔者都认为互联网企业,或者说造车新势力都太小看汽车行业了,特斯拉的成功像是掀开了蜜罐的盖子,有人尝到甜头,自然就会有人蜂拥而上。但俗语有“隔行如隔山”的说法,它们是否真的低估了造车的难度而高估了自己的决心?
众所周知,互联网企业造车面临的艰巨挑战,注定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造车目标,而要更快的实现盈利就更是难上加难。
首先,互联网企业造车需要寻找一条适当的道路,让其能够顺利切入到汽车行业,通过互联网技术赋能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但要生产汽车为主体的产品并非没有门槛,针对轻装上阵的互联网企业是选择代工还是自建,这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而且笔者认为,八年时间对于互联网造车的来说并不算长,纵观互联网企业通过电动化、智能化、 网联化切入汽车市场来看,产业仍处于技术和市场的培育阶段,无论从高高在上的整车造价还是并未大规模铺开的自动驾驶,还远未到瓜熟蒂落、格局定型的时候。
另外,“蔚小理”造车新势力还处于亏损状态,传统车企还在汽车智能化的摸索阶段。因此,小米造车,不用过于求快,也无须过于求快。相反,打磨好产品再亮相反而更能在小米汽车起步阶段继续赢得市场的信赖。